传统的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有哪些观点是不同的?机器人教育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传统的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有哪些观点是不同的?



1、传统的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有哪些观点是不同的?

1、现代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念,是指与现代社会、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教育观念。这些观念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是1种战略性产业 人们习惯上认为,教育事业是消费事业,从现代观点来看,教育不仅是公益性消费事业,而且是能使生产增值的战略性产业。关于这1观念,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教育与经济是相互起作用的 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越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能为办教育提供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这是1个很普通的道理,但是,人们长期受生产发展水平的限制,往往只看到办教育需要花钱的1面,而没有看到它在许多年以后促进生产发展和创造大量财富的1面。也就是说,只看到教育在眼前是花钱的消费事业,而没有看到,它同时又是会带来很高经济效益的1种产业。 (2)教育生产专门的劳动力 教育作为1种战略性产业,它所生产的是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人在刚出世时,还只是1种可能的生产力,只有当人具有了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时,人才变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它只是1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当它被人们掌握并运用于生产实践中,它才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或叫直接的生产力。人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才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人要掌握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则只能通过教育。所以早在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就已经提出了“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的重要论断。他说:“要改变1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1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1定的教育和训练……” (3)科技和教育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社会,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国外有些教育社会学和教育经济学学者,对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的分析是:在蒸汽机时代,促进生产力发展,体力劳动约占90%,脑力劳动约占10%;在内燃机、电动机广泛使用的时代,体力劳动约占60%,脑力劳动约占40%;在60年代以后,欧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部门(电子计算机、高度自动化机械,包括机器人操作的部门),体力劳动约占10%,脑力劳动约占90%。现在这些国家的职工总数中,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职工已超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职工。 美国研究教育经济学的专家抽样调查证明,教育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起的作用是:受过小学教育的要比文盲高43%,受过中等教育的要比文盲高108%,受过高等教育的要比文盲高300%。” 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发达国家,科技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核心作用已十分明显。“据经济学家估计,当今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占60%—80%,其中教育和培训的贡献占20%左右。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投入贡献已降至3分之1左右。知识对劳动价值的贡献率超过其他生产要素对劳动价值的贡献率。经济学家还发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生产力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知识和人才积累不足。” 我国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农民努力发家致富。有1项调查表明,农民致富的程度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有着密切联系。1986年4月17日《人民日报》登载了1份对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缺西藏、台湾)的262个村3666户作抽样调查的资料,结果表明1984年人均收入为399元。其中文盲为234元,小学文化程度的为386元,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66元,高中文化程度的为566元,大专文化程度的为786元。 这些数据都说明,在现代社会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依靠科技和教育。 (4)教育先行 现代教育观念把教育看成是当今信息时代各国谋求生存、发展、争雄的第1位的战略性产业。当今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和国际竞争紧密相联;当今国际竞争的特点,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乃是科技水平和实力的竞争、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教育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因而提出了“教育先行”的观点,即把教育投资看成是开发智力资源的生产性投资,开发智力资源应优先于开发自然资源,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应略高于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速度。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争雄,都采取了增加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

2、人人应当终身受教育 传统教育观往往把受教育局限于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现代教育观认为,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迅猛增长,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不仅现在已参加工作的人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不适应现在的工作和新的产业部门,就是正在学校学习的学生,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接受的训练,也不可能保证享用1辈子。由于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于是相继出现了“终身教育”“回归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主张,并在1些国家得到实施。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强调指出:“终身教育概念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1把钥匙”,应该“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 (1)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的理论认为,今后的教育和训练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教育阶段,它应贯穿于1个人生命的全过程,应当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终身教育把人受教育的时间伸延到人的1生,把人受教育的形式扩展为各种形式,它包括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教育,成人教育等;既指学校教育,也指社会教育;既指正规教育,也指非正规教育。总之,社会要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为社会的每个成员提供学习的机会,这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2)终身教育系统中的中小学教育 把中小学教育放到终身教育这个系统中来考察,必须对现行的中小学教学加以改革,中小学的教学应该为每个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使他们有继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近12十年来提出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掌握性学习原理的背景之1,就是现代社会要求人们终身学习。他说:“在劳动大军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将需要终身学习(继续学习)。如果学校学习被看作是令人沮丧的,甚至相当1部分学生无法胜任,那就很难在以后阶段真正激起进1步学习的兴趣。学校学习必须是成功的、得益的,才能奠定基础,确保学习能够按照需要持续终身。”“如果学校打算为至少90%的学生提供成功而满意的学习体验的话,那么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态度必须发生重大的变化,教学的策略与评价的作用也必须发生重大变化。”必须改革现在中小学中流行的以挑选少数学得好的、不重视和淘汰多数学生为目标的单纯应试教学体系。

3、教育既要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又要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1)为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为谋生? 教育的功能,究竟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还是为人自身的发展服务,1直是教育史上两种对立的观点。1部分教育理论工作者虽不否认教育同时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但对首先应侧重于哪1方面,却有不同看法。 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普及程度还不高,全国人均接受教育的年限还比较短,在这类社会中公民接受教育的直接目的,即家长送子女上学的直接目的,主要是为了谋生,为了将来谋求1种好的工作或职业。 目前人们常常说的追求升学率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谋生的竞争,谋求最佳出路的竞争。这就是说,尽管理论工作者在那里争论,教育究竟应该为社会服务还是为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服务,但在教育普及程度不高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教育却没完全按照“应该”的理论去办,而是受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实际利益的制约,在相当程度上是为学生谋生服务,甚至不顾社会的要求,并且损害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究竟怎样回答这1社会实际问题:教育除了为社会服务和人自身发展服务外,要不要为学生谋生服务。 (2)谋生竞争的功能逐渐后移 随着现代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普及义务教育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的两种功能观逐渐在大生产的基础上得到统1,教育为学生谋生竞争的功能逐渐向义务教育以后的学段推移。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越来越显现出公民素质教育的性质,它应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好基础,应为儿童1生的幸福和人才的发展打好基础。

4、应当按现代社会公民素质和人才素质的要求来培养人 (1)现代社会的人才观 什么是人才?现代教育观念与传统教育观念不同。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把人才等同于天才和全才,只把少数专家学者看成是人才,在学校里则把学业成绩优秀和驯服听话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主要标准。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人才具有广泛性。少数天才是人才,凡是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优异成绩、对社会作出比较大的贡献的人也是人才。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才具有多样性。多才多艺的全才是人才,在某1方面发挥了个性特长而优于1般人的人,也是人才。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人才具有层次性,有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和初级人才。不论是哪1级人才,都是社会的需要。社会不仅需要各类人才,而且需要各级人才。不论是哪1级、哪1类人才,都是教育加工的结果。 (2)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和人才素质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和人才素质的要求,是根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科技发展的趋势提出来的。许多国家都提出,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21世纪”,要根据21世纪的人才规格来培养人。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应该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和现代美德,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的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 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在当今国际竞争中,谁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上占有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不论是从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当今国际竞争的现实来看,新世纪的教育呼唤创新教育,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之1。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我国学校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江泽民同志在第3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现代公民意识和现代社会美德应包括以下意识和观念: ——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创新意识;时间意识;效益观念;信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与合作观念;自主自立观念,包括不依赖父母;民主观念与法制观念,等等。 我们要用现代教育观念来制订中小学生的培养规格,学校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下列现代公民素质:

1、学会学习。学校应当提高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学会创造。学校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为学生今后1生工作、创造未来打好基础。

3、学会选择。学校应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和选择能力,为学生学会做人(做1个文明人、中国人、具有全球意识的现代人、社会主义者)打好基础。

4、学会生活。学校应培养学生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勤劳、俭朴、自立的优良品质,为学生今后1生独立生活打好基础。

5、教育应具有民主性、多样性、开放性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社会应当充分尊重人的积极主动精神,教育应该适合每个儿童。因此,它应具有民主性、多样性和开放性。 (1)民主性 所谓民主性,就是要让每1个人都能受到最好的教育。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和发展个性的教育。所谓民主性,还体现于把学生看成是1个人,是1个应该平等对待的人,是自己学习活动的主人,因此,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民主性同时也体现于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 (2)多样性 所谓多样性,就是在教育时间、教育场所、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等方面要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迅速变化,根据各国、各地区、各学校、各年级、各学科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教育外部和内部各要素,选择最佳的组合,以谋求教育的实效和高效,克服教育工作中的集中化、模式化、形式主义。 (3)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就是要突破长期以来教育脱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孤立地办学的封闭性,要加强学校和社会、企业的密切联系,要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都来办教育,都来关心自己的未来。还要在现代生产的基础上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内容,既要保持基础性,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又要适当注意实用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既要有基础课程,又要有选修课程。 开放性还体现在教育越来越具有国际性,办教育应当面向世界,面向国际社会,加强国际交流。 由于现代教育的民主性、多样性和开放性,中小学教育的选优、汰劣的功能和职业分化,正在逐步被推后到高级中等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相结合、互相渗透,正在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向。 以上这些现代教育观念体现于教学方面,就是现代教学思想。

2、现代教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1、教学应同时完成传授知识和促进发展两项任务 基于以往的教学,总是仅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甚至作为惟1的任务,因此,当代教育革新家们普遍认为,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品质。针对各国的具体情况,有的更强调发展智力、创造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经济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需要;有的却更强调发展学生的责任感、自尊感、自信心、自主自立精神和各自的特殊才能,以适应社会进步和社会民主化的进程;有的则既强调发展智力,又强调发展儿童的主动精神,要求教学要促进个性全面、和谐、自由、充分地发展。总之,把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教学观念,已被公认为是1种落后于现代社会需要的陈腐观念了。

2、师生的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 现代教学思想承认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儿童都有做1个好人的愿望和学好功课的愿望,在儿童身上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同时每个儿童又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长。因此,现代教学思想积极呼吁,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积极主动精神,尊重儿童的个性特长。它反对用纪律、分数、侮辱人格的专制办法来强迫儿童学习,反对用各种固定的模式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 当代教育革新家们,反对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也不主张回到“儿童中心论”,而是主张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把严格要求和尊重人格结合起来,把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

3、教学既要有统1要求,又要实行多样性 把统1性和多样性结合起来,正是现代教学的1个基本特征。究竟怎样结合,要依据各国、各地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而定。例如,欧美许多国家由于过分强调多样性,忽视了统1的基础,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最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强调要加强语文、数学、科学等核心课程的教学;与此相反,过去过分重视统1的基础课程的前苏联、日本和我国,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则强调教学计划要多元化,课程设置要有供学生自愿选择的多种选修课程,教学组织形式要把班级集体教学和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结合起来以便照顾个别差异,以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教学途径上则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业负担,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生活的时间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4、采用有利于发展智能和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方法重视以下几点: (1)重视基本结构的教学,让学生按良好的知识结构组织大脑中储存的知识,提倡按知识结构单元教学; (2)重视教会学习,提倡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的各种教学方法,例如问题教学法、研究法、局部探索法、发现教学法(或称探索法)等等; (3)重视照顾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进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倡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掌握性学习、超前教学等等。 (4)强调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现代教学革新家们都认为,没有1种教学方法是可以包治百病的,重要的是要善于根据教学目标、内容、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法。

5、广泛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在发达国家的课堂教学中,电子计算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近几年来,中小学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不仅作为辅助教具被广泛用于教师的教学,而且已被学生用来学习各门课程。由于电子计算机和现代声像设备的结合,多媒体教学正进入教学的各个方面,这也将会引起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的进1步变化。

3、更新教育观念是21世纪教师的重任 在升学重压下,传统教育观念仍束缚着大批教师。首先是传统的教师观。在当今的中小学中,教师的形象是知识的传播者,靠1张嘴、1本书和1支粉笔打天下,俨然1个“传教士”。其次是陈旧的教学观。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仓库1般储存知识和积累知识,并以既定的答案为最终和惟1的结论,使学生变成书本和分数的奴隶。再就是“惟师是从”的专制性的师生观。许多教师在听到学生不同意见时,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学生,或给予伤害自尊心的批评,造成学生不敢于提出和老师不同的意见,创造性思维便无从产生,最终变成1群只会听人吩咐,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的学生。 在这种旧教育观念的桎梏下,学生只是分数和书本的奴隶,个性很难充分舒展,思维不能健康发育,导致思想依附,灵魂萎缩,那种惟师是从,惟书本是从已经成为普通性的精神现象,这不能不令人痛心和担忧。这些不具有独立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接班人又怎能适应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又怎能担负起21世纪富国强民之重任。因此,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特别重要,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江泽民主席在第3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每1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1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愿我们每个教师不辜负党中央和人民的重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我们要有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扎实而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及广泛深厚的学科以外的科学文化知识,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熟知学生心理,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创新和改革,有教育科研能力。开设多元式的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通过引导、点拨、讨论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内心需要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特别是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以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去填补,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

机器人教育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2、机器人教育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机器人教育是全兴的教育模式,由设计搭建——程序编写——运行调试几个部分组成,整个机器人活动过程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性: (1)、娱乐性 教育机器人首先是1个玩具。它的套装中就有近500个积木,学生就是利用这些积木进行设计和搭建,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制作机器人的过程实际就是1个玩的过程,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做中学”。 (2)、知识性 机器人活动涉及到多个学科,如数学、电子、光学、力学、电学、超声波学、自动化控制等等。而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完全是由学生自己通过主动探究获得的。 (3)、实践性 机器人活动中1方面需要学生进行搭建和拼装,是1个需要动手实践的过程,类似于活动课。另1方面,机器人的调试过程也是1个重要的实践过程,它需要学生通过不断地实践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逻辑性 机器人的运行需要程序的支撑,教育机器人之所以是高级玩具,也就是因为它有1个可编程的“大脑”。而程序的设计和编写对结构化和程序化的思想要求非常高,要求学生的逻辑推理性强。学生根据任务和场地条件模拟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根据这些任务和情况进行程序的设计和编写以达到实现任务或避免某些意外情况的发生。 (5)、创造性 儿童是最具有创造力的,机器人教育活动过程实际上就是给儿童1个发挥他们创造力的大平台。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搭建出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或模型。 (6)、探究性 在机器人活动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和启发,更多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究得出答案。 (7)、协作性 小组合作是1种积极有效的研究性学习策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我控制,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和心理品质发展。 (8)、挑战性 比赛是1个总结和提高的过程,格物斯坦机器人活动中经常会有大大小小的比赛,有同学间的,有校际间还有国际间的。在比赛过程会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烦恼,更多的是让他们经历了挑战的过程,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常见策略有哪些



3、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常见策略有哪些

什么是机器人教育?



4、什么是机器人教育?

机器人教育是指通过设计、组装、编程、运行机器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机器人教育类型:

1、机器人学科教学把机器人学看成是1门科学,在各级各类教育中,以专门课程的方式,使所有学生普遍掌握关于机器人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2、机器人辅助教学师生以机器人为主要教学媒体和工具所进行的教与学活动。机器人辅助于教学的特点是它不是教学的主体,是1种辅助。即充当助手、学伴、环境或者智能化的器材,起到1个普通的教具所不能有的智能性作用。

3、机器人管理教学指机器人在课堂教学、教务、财务、人事、设备等教学管理活动中所发挥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与控制作用。机器人管理是从组织形式、组织效率等进行发挥其自动化、智能性的特点,即属于1种辅助管理的功能。

4、机器人代理(师生)事务机器人具有人的智慧和人的部分功能,完全能代替师生处理1些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事务。比如机器人代为借书,代为作笔记,或者代为订餐、打饭等。利用机器人的代理事务功能,目的是提高与学习相关的,能够促进学习效率、质量的提高。

5、机器人主持教学机器人主持教学(RDI)是机器人在教育中应用的最高层次。在这1层次中,机器人在许多方面不再是配角,而是成为教学组织、实施与管理的主人。扩展资料 机器人教育的重要性:

1、机器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让孩子了解到了编程的乐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2、机器人课堂对孩子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激励孩子勇于创新的各种有效的机制与策略,为孩子创新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3、通过机器人竞赛和完成各项任务,使学生在搭建机器人和编制程序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4、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日本,美国等1些发达国家已在信息技术课与课外科技活动开设了有关机器人的课程内容。我国要赶超世界教育先进水平,必须大力加强机器人教育。

5、机器人教育活动过程中可以让每1个孩子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使该能力得到进1步提升,同时,课堂上的各种学习方式更可以使其它相对较差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机器人教育。

什么是机器人教育?



5、什么是机器人教育?

机器人教育是指通过设计、组装、编程、运行机器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机器人教育类型:

1、机器人学科教学把机器人学看成是1门科学,在各级各类教育中,以专门课程的方式,使所有学生普遍掌握关于机器人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2、机器人辅助教学师生以机器人为主要教学媒体和工具所进行的教与学活动。机器人辅助于教学的特点是它不是教学的主体,是1种辅助。即充当助手、学伴、环境或者智能化的器材,起到1个普通的教具所不能有的智能性作用。

3、机器人管理教学指机器人在课堂教学、教务、财务、人事、设备等教学管理活动中所发挥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与控制作用。机器人管理是从组织形式、组织效率等进行发挥其自动化、智能性的特点,即属于1种辅助管理的功能。

4、机器人代理(师生)事务机器人具有人的智慧和人的部分功能,完全能代替师生处理1些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事务。比如机器人代为借书,代为作笔记,或者代为订餐、打饭等。利用机器人的代理事务功能,目的是提高与学习相关的,能够促进学习效率、质量的提高。

5、机器人主持教学机器人主持教学(RDI)是机器人在教育中应用的最高层次。在这1层次中,机器人在许多方面不再是配角,而是成为教学组织、实施与管理的主人。扩展资料 机器人教育的重要性:

1、机器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让孩子了解到了编程的乐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2、机器人课堂对孩子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激励孩子勇于创新的各种有效的机制与策略,为孩子创新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3、通过机器人竞赛和完成各项任务,使学生在搭建机器人和编制程序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4、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日本,美国等1些发达国家已在信息技术课与课外科技活动开设了有关机器人的课程内容。我国要赶超世界教育先进水平,必须大力加强机器人教育。

5、机器人教育活动过程中可以让每1个孩子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使该能力得到进1步提升,同时,课堂上的各种学习方式更可以使其它相对较差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机器人教育。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常见策略有哪些



6、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常见策略有哪些

相似内容
更多>